1.考生要有足够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包括:一是学业能力较强,也就是学习能力较强,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二是有自己管理自己、安排自己的能力,包括自己的学业安排、生活安排等等;三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要较强,有充分的自信,有勇于进取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善于与人交流相互探讨问题的能力;四是英语能力要强。一般说来,内地的学生到香港读大学,学业水平知识水准不是大的问题,在开始的半年,主要是要过语言关、环境关、自我管理关。
2.专业选择要综合考量。香港的商科有巨大的优势,所以很多内地学生在报考港校时都只瞄准商科。其实,除商科外,香港高校还有很多水平一流且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比如理大的护理、港大的医学、中大的历史。所以考生应注意综合考量,切勿把眼光只局限在商科上。
3.考虑毕业后的出路。以往,没有获得香港入境事务处处长批准的非本地学生是不可以在港兼职工作的。但从2008年开始,全日制的非本地学生只要在港就读时间不少于1学年,便可在院校的安排下,从事与学科有关的实习工作;就学期间还可在校内兼职打工,但每星期不超过20小时;假期打工时间不受限制。不过,校方并不鼓励学生花太多时间进行与学业无关的工作,特别是一年级的内地学生,他们需要较多时间适应新环境和新生活。另一个客观情况是,香港的人才需求量大,但竞争也很激烈,内地生毕业后并没有绝对的就业优势。
英语是港校面试考察重点
近年来,香港高校在内地招收大批学生,这些大学在选拔学生时非常重视面试,为打破一考定终身、让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脱颖而出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除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外,其余6所在内地招生的香港高校在考查学生的高考和英语成绩的同时,还要加上面试的分数。面试主要以导师和学生自由交谈为主,每6个考生为一组,时间在20分钟到半个小时不等。面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应对表达、心理素质和对自己的规划能力。
香港高校的面试形式一般有两种,主考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人面谈”、或者一组教师对一组学生的“小组讨论”。高考分数只能提供面试入场券,考生能否被录取,面试成绩至关重要。
专家提醒,报考港校,考生的英语能力要强。香港高校对考生的英语口语、听力以及运用英语实际沟通能力的要求比较高。与内地大学相比,香港高校的录取原则是不搞“唯分是举”,不单纯以高考分数作为选才指针,而是强调考分和面试同等重要,面试全程以英语进行,主要考查考生的个人素质及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批判思维等等,要求内地学生必须通过严格的“英语关”。
伴随近年内地学生申请人数快速的增长,以及香港地区大学先到先审、择优录取的特点,现应抓紧时间申请,因为港校研究生申请时间为10月底到今年的5月左右,热门专业申请时间一般集中在11月至今年的2月份,时间很紧。
在顶尖大学排名中,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都名列世界前50位,排名在清华、北大之前,而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名校也都位居世界前200强。广之旅精英留学指出,国际化程度高是香港高等教育特色之一,主要表现在高校国际化师资、国际化生源和国际化的教学三方面。
第一,香港各大学不分种族、信仰、文化,面向世界招聘优秀教师。这些教师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他们把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文化带进香港各大学,并以自身高超的学术水平优秀素质从整体上提升了香港高等教育水准。如科大教师百分之百具有海外名校博士学位。中大95%的教师拥有国外名校学历。港大、理大、城大等八大校情况基本如此。这样分布在香港各大学的每一名从海外名校归来的老师,都会带来他的国际联系网络,从而使得香港大学能够跟世界各地的知名大学有更为密切的联系。
第二,生源地域广泛。曾任科大副校长的林垂宙教授把学生看成是一所学校最关键的因素,他认为“为什么美国那么富强,因为它的学生来自全世界,从45亿中挑出来的,而北大、清华的学生则来自中国13亿人口,也许这就是区别吧。”目前与欧美主流大学类似,香港八大校许多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及两岸三地。但根据香港政府规定,各高校外地学生比例不能超过10%,但将来这个比例一定会突破,可能会达到20%甚至25%。
第三,香港高校与欧美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高校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教学研究、合作办学、教师互访等活动,国际往来交流十分频繁。
第四,香港高校重视制订与国外大学的学生交换培养计划,增加学生到国外学习的机会。例如香港中文大学与180多所著名的海内外学府开展学生交换计划(时间不少于一学期,正式参与对方学校的课程,并且学分互认),其中就包括哈佛、耶鲁、康奈尔等世界顶级大学。港大、科大的情况与中大的情况基本相似,3所学校每年的学生交换计划均不少于400个名额。
MIS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因为申请门槛相对较低、研究的知识体系覆盖面较广,就业选择比较多等原因,越来越受申请者追捧。并且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这个专业还将散发出更大的魅力和市场。既然是一门交叉学科因此必然在背景提升中存在很多疑点和误区,比如到底什么是学校看重的,什么是这个专业的特质等等。另外要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有一份很亮眼的简历也是在背景提升阶段努力的目标。
交换项目
把这个放在这个位置是因为通过以往案例的分析,发现有国外学校交换经历的学生是很被青睐的,当然这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做到的。针对有时间的学生,可以去看看学校是否有相应的交流项目,可以提前申请,也可以自己去找一些暑假的短期游学项目。其实很多学生都是大三末明确申请的,那完全可以用最后一个暑假去做一个短期项目,当然要考虑到家庭经济实力。最终的结果除了简历和PS都可以提到来说明学生完全有能力适应国外的教学体系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证明语言能力,特别是语言成绩不达标的时候,就可以请当时交换时候的国外老师写推荐来交涉。
实习
这个专业的实习和他的就业一样,看似没有什么明确的去向和职位要求,但是通过分析学校对该专业的要求和class profile可以得出一些结论。我给出的建议是,去一些大型公司的IT部门,特别是有用ERP等软件的公司。通过这种实习就可以知道信息和资源在整个公司的流通和应用,还有各个部门对于公司某些系统的要求,把这个转化为计算机语言体现出来。而这些是最终在简历上体现出来的,也可以在PS中强调自己在这个过程的能力提升。另外还可以去一些软件公司,通过一些开发性的工作去接触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通过售后支持了解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帮助在需求分析和逻辑结构设计阶段的工作。
论文和研究
这一块分为两个部分,因为本来MIS的课程设置也是商科的基础课程加上计算机方面的。因此在论文以及研究课题的选择上面,可以选择金融、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来做,也可以选择计算机语言的应用等来做。当然素材是来自于实习和项目中一些体验和心得,当然我们也可以推荐学生去看一些报刊、杂志以及技术类的期刊。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的简历很有学术份量,如果是跟着老师做的研究的话,还可以在推荐信上得到一个体现。
活动
这个就纯粹是商科学生的能力要求了,包括班级、系里面、学校的各种组织的职务担任和大型活动的组织,还有课外的一些活动,如I5等。另外,这部分也可以是跟专业挂钩的一些活动,比如兼职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知识普及活动等等。还有一部分的志愿者活动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现有资源去寻找。最终这会挑几个重点的在简历中体现,大部分以感受和心得的形式在PS中来侧面说明学生的经历和个性。
在工作多年后,总会听到有人抱怨当初不应该学某某专业,而我自己也纠结于如果当初学医,现在的状态会有很大的不一样。最近去医院,与医生简单的聊了一下,医生告诉我,虽然这是一个人人羡慕的职业,但是同时压力也非常大,患癌症的几率已经比普通人高出很多倍。所以我平衡了健康的身体与人人艳羡的职业,认为身体更为重要。而之前对于医生职业的向往,也往往是因为对于职业的不了解所致。所以很多人常常讨论,有没有后悔药然后重新选择?可是现在既然有一次正确选择的机会,为什么不牢牢抓住呢?所以背景提升的重要性,并不仅仅针对申请者,在职业发展上,很多人都可以进行自我重新思考定位。
首先,从人生长短期目标入手,有人会说,我希望以后可以做CEO,可以成为首富。我们可以将此笼统的归类为长期目标,不能够完全的否定这一目标,而是应该想到是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够达到这个目标。例如,成为CEO,根据不完全分析,世界500强的企业有70%左右的是做市场出来的,如果你坚定将来要成为CEO,那么我建议你可以考虑申请Marketing专业,并以此制定你的短期目标,以及一系列背景提升内容。如果你希望成为那些人人羡慕的高薪职业者,那么你可以将目光放在金融专业的申请上,这个专业不论在美国纽约华尔街,还是在中国都是高薪收入职业,(当然国家垄断行业除外),但是在你决定申请金融的同时,也希望你能够考虑到,哈鲁每年的商科申请,近1/3是申请金融专业,由此可以看到金融的热门。但是一个行业一旦达到饱和,是否还能持续现有的辉煌?同样,看过曾子墨《墨迹》的同学应该了解到,在世界顶尖的投行工作,也要能够承受每天只睡2-3小时的非人生活,在你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你的身体是否能够负荷?
在确定了专业之后,就要进行到背景提升的实质阶段了,例如在学校需要做些什么?在社会上需要做些什么?
有的学生申请本专业,那么背景提升相对简单一些。例如在学校找老师做一些相关的项目,当然这期间作为一个本科生,并不会接触到太多实质的内容,但是通过这个做项目的过程,可以了解到日后研究的范围,这对于研究生想申请research方向或者TA是比较有帮助的,毕竟你曾经和老师做过专业研究,证明你相对其他同学还是有一定的学术研究竞争力的。另外可以利用实习,进行实操方面经验的弥补。在校生相对在职申请者最大的弱势就是工作经验,偏偏商学院较为看重这一点,所以建议在校生可以利用假期的实习,来尽量弥补差距,利用累计工作时间提高优势。
很多申请者认为个人的背景是不能改变的而不对自己的现状和背景进行任何的提升,不挖掘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没有利用现有的资源去奋力一搏。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其实潜力是可以挖掘的,专业背景也可以提升。在申请的时候要尽量挖掘各方面的关系和人力,根据美国大学录取的特点进行努力和调整。
专业背景的提升最终表现于你的文书中。CV就是文书的核心基础。招生办对申请者的第一印象也就是来自于你的CV。根据自己的简历,制作一份简历的初稿。背景提升的内容就是围绕简历所展开的,直到简历的每一项完善到满足申请要求为之。简历中的重点就是Research Experience &Internship Experience 这二项。Research Experience内容丰富建议你挖掘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以金融为例是否找有相关专业的老师正在做课题研究,多与此方面的老师进行沟通。帮助老师收集原始数据,选择数据,统计抽样,样本选择,数据处理。协助老师完成课题的研究或者通过此次课题的研究自己来完成相关的小论文;Internship Experience内容丰富建议你找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去实习,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在简历中阐述实习工作中主要的工作内容语言以精炼为主。
推荐人的选择也是与背景提升相辅相成的,找什么样的推荐人,提供怎样的素材通过具体的事例来阐述申请者的优势。推荐人的选择尽量是选择对你比较熟悉的人,这样写出来的推荐信就不会显得空洞乏味。如果你做过项目或有写过论文,那么你的指导老师就可以作为你的推荐人。如果你有过实习,那么你的直属领导就可作为你的推荐人,对你了解的人写出来的推荐信内容会是详细而全面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很多人误认为选推荐人一定要选职位高,名气大的牛人。殊不知由于他们对你不了解,写出来的推荐信也只能是类似评语反映不出你个人的优势,这样话也是不具有任何说服力。美国教授所关注的是推荐信的内容而并不是推荐人的本身。
整个背景提升期的认识可以通过写你的专业兴趣、专业的认识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表现出来。这其实就是美国学校PS的要求。以Washington St. Louis金融专业对于PS的要求为例:
Please provide a statement of purpose that describes your decision to pursue the Olin master's degree for which you are applying for. Your response should include a thoughtful presentation of 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experiences that have led to your decision to pursue graduate management education. It should also provide an identification of your specific short- and long-term career objectives。在学术研究中通过课题的参与,你掌握了实际数据处理的技巧与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解决了数据处理的技术问题,擅长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在实习工作中明白了遇到问题如何去认识和解决,领悟了专业的实际操作知识;在学校里组织策划了课外活动,提升了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这些背景提升的工作都是为PS的写作提供了最佳的素材!
生物学
生物学是香港科技大学的著名优势学科之一,在遗传生物学、植物学、神经学和基因工程,还有海洋环境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别有建树,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给学院提供了大量的先进仪器和实验设备。
这个专业最大的特色是:学生入学后的前两年需学习生物学的专业基本课程,把基础打实,然后再选修自己喜欢的方向,进行专门的学习和实验,主要是培养具有大量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生物学科专才。
数学
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成立于1991年,可谓是香港最年轻的数学系,但是却吸引了世界各地具有优秀才华的数学专家,研究包括各个领域,现今,已发展成了一个聚集众多数学文化的小阵地。在本科阶段有纯粹的数学、物理数学、应用数学、数学科学、统计和一般数学等6个专业。另外,同时主修其他科目的学生也可参与一些小课程的学习。学院还定期举行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和报告会,让学生有机会一睹数学大师们的风采。
本专业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食品安全与营养、食品分析与检测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及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控制、监督、执法、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化工原理、食品分析、林产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毒理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免疫学、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进出口检验、园艺产品贮存运销学、 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等。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衔接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之间的重要桥梁。随着世界人口膨胀带来的粮食危机不断加剧,以及食品领域大工业化的到来和人们对食品营养与卫生关注的加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食品行业内的技术工程领域,营养健康领域,安全检测领域,监督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与作用。为社会培养集营养师、质检师、工程师、研发员于一体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各类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工程设计、新产品开发、食品营养研究、食品质量检测、品质控制、技术管理、技术监督、食品机械设备管理、食品包装设计、食品贮藏管理、食品运输管理、企业经营管理、食品的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能在食品质量监督、海关、商检、卫生防疫、进出口、工商等部门的产品分析、检测、技术监督、执法、管理等工作;也能在相关的国家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教学科研的工作等。
物理学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大学
应用物理学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
生物学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
化学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
数学/统计学
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教育学院
香港浸会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分子生物学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生物化学
香港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食品及营养科学
香港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哈鲁教育专家介绍,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成分、结构、性质和反应及其在这个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学科,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
基础知识: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耐心、认真的研究精神,较强的动手能力。
就业:随着市场需求量的逐步减少,化学是传统科学学科中职业市场萎缩最大的专业之一。未来10年的市场需求增长率为18%,低于全美各专业大学毕业生需求增长率平均值的22%;可能的职业为研究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工程、教师等。
1、重新思考一下考证以及精算工作:
确实有必要思考,特别是在“考证”和“精算”之间。我不知道各位的经历如何,我是先入保险门(大学是保险系),再入精算门,然后再考精算。在我看来,特别是随着考试的深入,考精算不等同于考证,考精算不是一个简单考几门就可以得到一个证,就可以放心干一辈子的,精算是实践第一,证件必备,不断学习的过程。
2、目前精算的形式及需求:
目前精算师的需求是比较大的,其实,需要精算的不单单是精算部、产品开发部门,其实投资部、业务部门也同样需要精算人员,但侧重点不同而已。精算部和产品开发部(有的公司是分开的有的是合并的,都由总精算师负责)比较看重精算的实务和你考了几门,目前,我们的需求是,如果是大公司,每年会招收一些应届毕业生,但大部分公司,特别是中小企业,外资企业,比较乐于招有工作经验的,这样上手快,一个人顶3个人用。
通常,精算师我们会要求你至少通过前4门(即改革前的4门),除非你有比较大的优势,否则领导会觉得这孩子,上学的时候光玩了,试都不考,呵呵。如果你进入业务部门(团险部、营销部、银行保险部、电话销售部)等,你如果有过精算教育的背景,如果你再通过几门考试,我想你就很有优势了,通常这些部门是面向市场的部门,前沿部门,你们的工作应该是市场研究和基本法的设定,也很有意思的。如果你进入投资部,通常是要求你既有精算背景又有投资背景,这个基本很难,我们掠过。
我个人不建议大家都往精算部和产品部钻,这两个部门都太技术话了,有闭门造车的嫌疑,有这么一个笑话,我刚到精算部老大给我讲的,其他部门的人看精算部都是疯子,精算部看其他部门人都是傻瓜!彼此沟通不畅,特别是学精算的,与人沟通的能力都比较弱,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如果,你只是业余学精算,喜欢精算,你的学校没有精算专业,那么除非你遇到伯乐,否则,你的对手都比较强,目前,精算圈子无外乎就是南开、中财、人大、上财、湖财、复旦、香港大学、香港理大等学校,特别是有的同学为精算上了在职研究生,想进精算部,真的,很难,这个我接触过,虽然他们都或多或少通过几门。
另外建议考中精的同学,也考考北美的,当今的首席精算师有几个不是北美的呢?双Fellow是趋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