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曾经读到过安妮宝贝的一段文字。她买了一盒哈根达斯,用干冰包裹起来,坐在出租车里,小心翼翼的捧着,然后不停的流泪,悲伤的想:那个爱我的人到哪儿去了?那个爱我的人到哪儿去了?剩我独自享用这美丽而昂贵的食物。
彼时,我是一个靠家里供钱读书的穷学生,出租车都很少打,更不要说去买哈根达斯那样 " 昂贵而美丽 " 的食物。但我的头盖骨下充满了对于小资生活的仰慕与渴望。于是我觉得这篇东西写的凄美伤感摧人泪下,字里行间都有饱含了那个阶层的华丽与绝望。她那如同捧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或人血馒头的姿态深深地印在了我无邪的心灵上。
若许年后,我辗转到了美国,站在食品店的冷藏柜前发呆。原来哈根达斯在这里卖得如此便宜,三块多一大桶,买俩桶的话还有优惠。即使换算成人民币,它也称不上昂贵。既然不昂贵,姿色也就大减。它与一堆杂七杂八的我没有听说过的牌子的冰淇淋推推搡搡的挤在橱窗后面,在我的眼中如同遭遇战乱流过风尘的宫女。而陪我购物的美国友人的一句话粉碎了我这最后的幻想:"哈根达斯?那是什么东西?我从不吃这个牌子。"
当然,我还是买了两盒促销装的哈根达斯来满足我当年心底隐秘的愿望。平心而论,味道还是不错的。只是,当某些东西变得太容易的时候,实在没有什么趣味。
我在这种若有所失的感伤情绪中展开了在美国的生活,逐步接受了一连串的新的打击。比如,有朋友托我买 ck的内衣。然后我发现ck在这里大约只相当于班尼路在国内的地位。不,准确地说,gap才是班尼路,ck的品稍为高那么一点。但也就那么一点。再比如,有朋友托我买倩碧的黄油。倩碧一直以黄油的畅销而引以为豪。果然,在美国畅销的象大宝,便宜的也象大宝。你看,我们用来作为生活品质的标志的东西,其实都很廉价。我脆弱的心灵在倍受打击之后终于痛定思痛。
我心中充满疑惑,即美国人的生活成本,为何这样低?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他们的生活成本究竟有多低。根据今年劳动节时(当然是美国的劳动节,9月4号)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美国劳动者(注意不是全体国民)的人均年收入是4万美元(没有我想象的高,我本来以为会有10万)。除去极少数大城市,如纽约、旧金山,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学生,一个小时的工资一般在 15块(注意,咱探讨的是最一般的情况。 mba或者phd当然不会是一个小时15块)。那么,他一个月的工资就是 15*8*7*4=3360块。美国的税打得相当厉害,个人所得税加上社会保险,一般要打掉40%,所以拿到手的只有3360*60%=2016块。当然,如果你给教堂或慈善组织捐钱,是可以得到退税的。那么,把这些技术性问题考虑进来,他最后的收入大约可以在3000块。在北京,一个刚工作的年轻人,无论在公司还是在机关,月薪大概也就是3000块,也许还要少,而且,是人民币。
那么,同样的收入水平,在不同的国家,可以维持什么样的生活?
首先来看食物。美国的食品卖得很便宜。我昨天的购物清单,是芒果、苹果、香
蕉、生菜、小萝卜、酸奶、麦片、番茄酱、大米,一共是21块美金(肉也很便宜,只是上次买得还没吃光,所以这次的购物单里没有)。假如是 21块人民币,你在北京的超市里可以买到什么?也许只有两个芒果。
我询问过很多朋友,单身或者夫妇二人的家庭,一个月的食物支出,包括下馆子,大约也就 200多块。这只占个人月收入的6%左右。而在北京,你去一趟家乐福出来,恐怕就得200多块。
其次看衣服。这一点更让人气愤。同样的牌子,居然在发达国家比在发展中国家贵,究竟孰富孰贫还真令人困惑。就以ck为例,一件白衬衣,大约 40块就买得到,即使折成人民币,也比国内便宜许多,再同他们的收入相比,真是便宜得没话说。而且商场酷爱打折,动辄 40%off,令人惊骇。一个国内来的mm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在国内时逛一次街买一次衣服就要1000多块;在美国,除非你买lv或armani这样一线的牌子,否则,若只是ck、 dkny之流,想一次花掉一千多块还真是不容易。
至于球鞋、化妆品、下馆子、买机票之类,我就懒得再举例。当然他们的房子还是很贵的。大家的花销,基本都用在养车和供房子上。
而我们的收入,在我们只有三千块月薪的时候,都花在什么地方了?
于是,我们现在再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他们的生活成本那么低?
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马恩对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血淋淋的描述: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掳掠之上的。当然,现在我们要用一个比较温情的名字,叫作,全球化。
什么叫做全球化?从弗里德曼到,每个学科都会给出自己的定义。不过这些宛若天书的术语都咱们小老百姓没有多大意义。咱们看到的,只是美帝的人民花了更少的钱过了更好的生活。而这更好的生活是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亚非拉兄弟姐妹的血汗付出之上的。
还以衣为例。 ck、dkny之流,全都不是美国生产的。当然也别以为这些都是"made in china"。
服装领域,中国的竞争对手多着呢。 ck是香港造的。dkny很多来自菲律宾。内衣,如jockey,是拉美的撮尔小国如洪都拉斯之类生产。中国制造的,当然也相当多,而且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更便宜。一些小有名气的牌子,除了made in china,你还会发现大批的made in vianam或者 madein india或者made in tailand;但一些乱七八糟的价格较低的大众成衣,基本都是我方出品了。
谁叫我们人多呢?谁叫我们的人工费比这些国家更经济呢?这大约也是美国政府死咬着纺织品贸易协定跟我们过不去的重要原因。
当然也不是说美国人就不造衣服。当我克制不住自己残留的爱慕虚荣的小资遗毒在纽约第五大道东跑西逛上窜下跳的时候,还真发现了标有" made in usa"标签的衣服。bubbery。一件衬衣200多美金,大约是同档次品牌但产自发展中国家的衬衣的三到四倍。这样的衣服当然也是有人买的,但已远非普通美国百姓所能接受。甚至于,当我询问一位明显属于高薪阶层的公司ceo是否对这样的衣服有偏好时,他吃惊的说,"do you think im crazy"
美国物价 vs 中国物价
美国和中国,两个超级大国,我都住过,我都呆过,我都挣过钱,我都花过钱。咱不拿比率说事,就说在中国月入八千,在美国也月入八千,拿物价做一个比较。
在美国买辆奔驰e-320,50000 元,相当于半年多的工资。在中国买辆奔驰e-320,980000 元,相当于十年多的工资。在美国买双意大利皮鞋,50 元上下。在中国买双意大利皮鞋,1500 元上下。在美国租一套三居室,1000 元上下。在中国租一套三居室,2000 元上下。在美国吃份麦当劳的巨无霸,4 元。在中国吃份麦当劳的巨无霸,20 元。在美国置套好点儿的西服,500 块差不多了。在中国置套好点儿的西服,2000 块还不够。在美国买台苹果g5计算机,顶死了1500。在中国买台苹果g5计算机,怎么也要 30000。在美国买斤瘦猪肉,三元。在中国买斤瘦猪肉,十五元。在美国订一个大生日蛋糕:二十元。在中国订一个大生日蛋糕:二百元。在美国买一盒哈根达斯,三块!在中国买一盒哈根达斯,六十!在美国 holiday inn(四星宾馆), 七、八十块。在中国 holiday inn, 七、八百块。在美国加满一箱汽油,三十块足够。在中国加满一箱汽油,三百块也足够。在美国买套250平米的房子,差不多要花 50 万。在中国买套250平米的房子,差不多要花 500 万。在美国办一年的有效签证,120 元。在中国办一年的有效签证,1240 元。在美国用手机,一个月50块基本可以随便打。在中国用手机,一个月5000块基本可以随便打。在美国看电影;新大片儿: 8块!在中国看电影;新大片儿: 80!在美国买件羊绒衫,差不多100元。在中国买件羊绒衫,差不多1000元。
美国还有一家着名的穷人连锁超市:阿尔迪(aldi),光顾这家超市的顾客95%以上都是穷人。
阿尔迪(aldi)本是一家德国超市连锁业,于1913年在德国创办,后由创始人的后人卡尔。阿尔伯莱特(英译名)(karl albrecht)及其兄弟瑟奥。阿尔伯莱特(英译名)(theo albrecht)二人的合理经营才发展成为遍及殴、美19个国家并拥有8,210家连锁店的全球化超市王国。
由于本人对阿尔迪在欧洲的经营情况不了解,不便妄言,现仅将了解到的阿尔迪在美国的经营状况呈给各位:
阿尔迪在美国现今已有分店1,391家,遍及全美31个洲,2009年营业额度为129亿美元。阿尔迪的新近目标是:每年在美国新开100家分店。阿尔迪之所以能在美国及世界范围内经营得如此成功,完全取决于其德国本部的2条重要经营理念:
理念一:为客人提供最高质量、但尽可能最低价格的产品。
(to offering the highest quality products at the lowest possible prices.)
理念二:让每位顾客在阿尔迪能平均节省40%-50%的花费。
拿美国北方城市上周的香蕉价格举例:普通美国超市最低价格是0.69美元/1磅、一家墨西哥人开得超市价格为0.49美元/1磅,而阿尔迪的价格是0.35美元/1磅。
当年在美国留学时,曾亲眼目睹了为数众多的穷留学生、及当地穷人在阿尔迪购买食品的情景,当然,也包括本人在内。虽说美国通货膨胀按年5%的比例增长,但迄今为止,阿尔迪的某些产品价格增幅却不是很大,比如上面刚提到的,阿尔迪上周香蕉价格是0.35美元/1磅,我记忆中,他们在1986年所售最高价格是0.29美元/1磅;历时25年,仅长了6美分;再比如:大罐饮料1986年的价格是0.59美元,25年之后的今天,仍维持同样价格。
千万别以为价格低于市场同类产品的40%-50%经营者会亏本,事实证明:阿尔迪总经营者之一的卡尔。阿尔伯莱特先生退休时,是德国的首富;而其第瑟奥。阿尔伯莱特于2010年,在其以88岁高龄逝世时,财富列德国第2位。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留学美国必须知道的安全知识:
1、不要在深夜独自外出,如果独自一人很可能成为意图抢夺财物者的目标。如必须外出,最好找个伴。
2、平时外出不要带过多的现金,随身带20多美元零钱应急即可。遇到抢钱的人不要反抗,交出身上的现金后报警,最好不要产生冲突,以防止持枪歹徒对你造3、成人身伤害。如果银行卡也被抢,之后记得及时挂失。
4、校园一般会设有多处报警电话,案发后或紧急时应及时拨打电话报警。
5、开车经过比较混乱的地区时不要随便停车下车,不要随便与人搭话。如果遇到红灯停车时,最好摇上车窗,锁上车门。
6、夜间听到火警警报要立刻逃生,虽然有些的警报可能是误报或者人为恶作剧,但依然要等到警报解除再回到房间。
7、开车遇到警察要求停车时,应该把车停在路边后在车里等待,双手放在方向盘上,听从警察指示。不要随便下车或离开,更不要无视警察的指令。
8、在校园外租房子时要提前做好工作,了解这片区域的治安状况如何,黑人比例是否过高。
9、最好不要去黑人聚集区同黑人来一场街头篮球,打球受伤是小,产生矛盾打起架来就不好了。
1.避免在假期或者在周六晚上去饭店吃饭。由于客人太多,很多饭店的后厨都无法做到保质保量。
2.饭店工作几乎从没有病假。一个有小孩需要抚养的餐馆工,不会因为有咽喉炎就呆在家里,而就是这些人在为你打点食物。
3.当消费者的不满转变成个人攻击时,向食品或饮料里掺其他东西是服务员进行报复的常用手段。有的服务员确实会向客人的食品中吐唾沫。
4.千万别说我是你们老板的朋友。因为餐馆的老板没有朋友,你的话让你立刻成为一个自作多情的人。
5.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待别人。
6.别打响指叫服务员。
7.不要点菜单上没有的菜。你这样做是在逼厨师做他没有做过的菜。如果他在一个月内做同样的菜超过一万次,那么这道菜他一定会做的很好吃。
8.叫一份主菜两人分食也就罢了,但是别接着要水、柠檬、糖自己勾兑汽水。
9.鼓励你满意的服务员。如果你发现一个自己满意的服务员,那就经常坐在他或她的服务区里。并告诉你的朋友们,让他们也让这位服务员提供服务。你这样做会让餐厅老板感觉这个服务员是不可缺少的。这个服务员会非常感激你,为你提供更好的服务。
10.要是给不起小费,你一定没钱下馆子。
11.每次都要核对账单。因为在大型宴会中,服务员会在你不注意的情况下偷偷在账单中加上小费。
12.如果你吃饭时间很长,这不是问题,但是一定要多给些小费,补偿服务员因为少一桌客人损失的小费。
13.一定不要在餐馆准备打烊15分钟前进来就餐。这时厨师已经很累,他会草草做好你点的菜。
在美国读书生活的中国人,可能大都有这个体会,就是不管和美国人能多么友好,真能够住在一起,共享一个屋檐,还是不多。这主要还是生活方式不一样,住在一起有太多的不太方便之故。
在此,根据我自己的经历,简单地聊一聊美国的基本生活和我们有些什么不同。
1.美国人穿着
美国人的穿着不说都知道,非常随便。牛仔衣牛仔裤是很普及的。每年有流行的样式和色彩,不过美国人总的来说更讲究自己的个性喜爱,追逐流行时尚的风气远不及东方人。
虽然说美国人普遍不讲究穿着时髦,但工薪阶层的人还是讲究dress up (打扮得体)的。一周五天对女士们来说,一般要一天一换。男士们我还不太清楚,不记得谁每天穿着不一样的,但代表公司形象的紧要人物还是要穿着讲究。 dress up 一般是在一些正式和重要场合(如某些工作,工作面试,婚礼,葬礼或教堂聚会等等)。有些公司和商店会直接规定dress code(穿着要领)。在dress up的时候,牛仔裤就一般要被抛弃了。
美国的时装普遍价廉物美:很多名牌和中国现在的价钱相比并不贵,但质量绝对过关。遇到像黑色星期五和圣诞节之后的淡季,商店打折,名牌时装可以便宜到几十美元。大约是现在中国有钱人越来越多了,很多大陆来旅游的都对廉价的名牌货非常吃惊。
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性感魅力上,西方人和中国的传统不一样,露基本上是女性的权利,男性讲究封闭。露肩露腰,是夏天女士们表现自己的通用技巧,但男士们,不管再热,都得至少穿上衬衫。记得中国人以前一到夏天晚上歇凉,男性很多自然地都裸露上身,这在美国就成了很不雅观的事。即使在家里,男性也很少赤裸上身。不但不随便裸露上身,连穿背心都会是对人的不尊重的穿着。这样看来,西方文化比较鼓励女性的自然性感,对男性多要求庄重。如果有男性对自己的身体太暴露的情况,通常会被人误解成同性恋。
说道打扮,不得不提美国人的头发。美国人(尤其女人)非常注意化妆。不梳妆打扮一番不会出来见人的(我很少见到不化妆的女人)。在化妆的整套程序中,头式可以说是最重要。美国人头发有各种颜色,但还是很多女人要按自己的喜好而染色。
总之,美国人穿着我个人很欣赏:不时髦,实惠,很精神。
2.美国人的饮食
美国的饮食,和中国人非常不一样。甜,生,冷,高蛋白,让不少中国人的爱国胃受尽苦头。我刚来美国,一进超市就买了一个类似中国那种花生糖的糖棍,放在嘴里爵了两口就赶快吐了,太甜!甜得令人窒息!我一辈子没有吃过那么甜的东西!从此我在美国几乎不碰甜食。
美国超市里产品丰富,让人眼花缭乱。但蔬菜的品种似乎还是不及中国,尤其不及本人的家乡四川。美国的蔬菜普遍就像高大的西方人,什么都比中国的大一号。最普及的蔬菜就是生菜(lettuce)。生菜有好几种,形状和色彩稍微有些差别,味道大同小异。生菜是美国人的蔬菜之王,是从来不会加工烹调的名副其实的生菜:一定是生吃。以前给一个美国朋友推荐我自创的豆腐鱼汤,最后就是把生菜扔进汤里。这美国人高呼不可:你简直活活糟蹋了这么新鲜的绿菜!除了生菜以外,番茄,芹菜,蘑菇也是很普及的蔬菜。由于蔬菜多生吃,那就免不了冷。餐厅买的沙拉都是从冰箱里直接拿出来的。
肉类也很丰富,美国人喜吃高蛋白的肉类。鸡肉最贱,比蔬菜还便宜,铺天盖地到处都是。牛排,鸡和海鲜,可能是最普及的肉类食品。美国人普遍不喜欢吃猪肉,羊肉更在其次。决不吃鸭肉和兔肉,因为这些属于宠物之列。当然,宠物也有贵贱之别,最受宠的狗,不要说吃,提都不能提及,几乎和吃人差不多。
水果,普遍比中国的大而甜。苹果香蕉桔子西瓜葡萄等等基本都和中国的一样,尤其各种莓:草莓,黑莓,蓝莓等等一大堆,营养丰富,非常健康。值得批评的是梨子,削皮后和桃子一样的软。没法吃。美国的桃子也不怎样。
当然,到了中国超市里面,中国的大部风土特产都能买到。所以在美国的中国人还是能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美国食品的价格非常低廉。我刚来时真觉得什么都便宜。一只熟烤全鸡打折时只要3美元。香蕉现在也只要50美分左右一磅(越写越形而下了哈)。不过,近两年经济下滑,开始时油价猛涨,然后渐渐地影响到食品业,现在的物价大多都比以前贵了不止一两倍。超市的食品大多数都是人工培植的多,自然食品(organic)价格都高得多。
美国有个政府组织叫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专门负责检查食品和药品的安全质量。凡是上了货架的食品都一定是通过了这个组织的检查的。所以美国的食品总的来说还是很安全可靠。 再简单说说美国的餐馆。
美国餐馆总的说来就是干净,安静,服务非常好。美国人吃饭一般要走几个过场:第一给你菜谱点菜,同时给你上水。点菜一般有几道不同的程序:汤,开胃菜,正餐,甜点。甜点是在正餐吃完了后才上的。估计美国人就是这样吃胖了的。麦当劳和肯德基之类在美国都不会被叫做餐馆,而是快餐店,是臭名昭着的廉价垃圾食品,中下层的人吃的最多(发胖的也多是这些人)。
可能是和宗教以及汽车国的特点有关,美国是个限制喝酒的国家,各州对酒都有不同的规定,有些州超市不能卖葡萄酒,有些州到了晚上几点以后就不再卖酒了。等等。虽然如此,但美国(西方)的酒,实在花样繁多,制作复杂,调酒更是考究。各种鸡尾酒的名字也是繁杂,想象力惊人。本人不是专家,就不多作叙述。
我们中国人普遍以饮食文化而自豪,觉得西方人都不如我们讲究吃,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也算是个误解。美国人可能在味道上不如中国人讲究,但他们也讲究一些其他的因素:干净,营养,科学。等等。
说道干净,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内容。美国人的厨房,干净得和卧室有一拼。我记得我以前的一个美国朋友,家里随时都收拾得整洁无比,最令我吃惊的是她的厨房,灶台,餐具,都想刚买来的一样。由于她是单身生活,餐具大概不多,灶台上的柜子里居然装的是书!当然,能这样干净,和美国人的烹调方式关系很大。他们一般都不用很烫的油炒菜。烹饪方式多为煮,生拌。即使要煎炒,也是少油,或者冷油。
顺便提一下我们中国人的烹饪,虽然驰名天下,但其脏的一面,仍然几乎同样驰名。不时听到中餐馆被卫生检查不过关的。生活中中国人住家的厨房卫生也是让美国人瞪目的。美国人不但讲究干净,还非常讲究餐具,决不像中国人,一把刀一双筷子打天下。餐具的繁多,复杂,精确,有时使厨房看上去就像科学实验室。商场里有些专门的餐具店,也是看得人头晕眼花。
美国的稍有教养一些的家庭,非常注重科学饮食。这大概是因为他们非常注重外表美,决不允许自己发胖。如果说从人的外表身材就可以看得出美国人所处的阶层,兴许有点夸张,但也多半属实。
留学专家表示,美国的饮食文化还是很发达,只是不太和我们中国人的胃口。大城市的中餐馆还是有很多地道的,但在外州地区,名副其实的中餐,只有靠自己了。
今日, 他们每周只要花40小时工作, 却能赚到208美元. 为了协助人民享用闲暇, 城镇到处都有娱乐场、公园及游泳池. 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也会建设大公园及其他的娱乐设备.
美国人将大部分的自由时间消磨在家里. 电视提供各种不同的娱乐, 包括电影、戏剧以及职业运动比赛. 而高传真立体音响更使得家里就像一个音乐厅. 美国人花许多休闲时间阅读和看杂志, 在家招待朋友也是美国人生的重要部分之一. 休闲时间增加的另一结果是"自己动手". 家长或家中其他人员利用部分休闲时间从事房屋的修补、装修及其他重建等工作.
早期的殖民与拓荒者深信自由平等, 对这个新大陆而言, 这些理想都是可行的. 这儿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不同的信仰与政治. 为了落地生根, 为了开拓土地, 他们以无比的毅力, 面对一切难关. 对拓荒者而言, 每一个人的斧头都是一样好, 而这些理想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纳入美国的生活中.
家庭生活
美国一般家庭平均有3.39人. 美国人对于自由平等的看法也同样扩展到了家庭中, 美国妇女向来是以独立性着称, 她们与男人一样, 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平等地参与活动. 几乎一半的已婚妇女都有职业. 甚至连孩子们也分享这种平等, 他们参加家庭活动、讨论与计划.
美国工业产品也同样影响到家庭生活. 电器用品使得家务处理更便捷, 冷冻食品、罐头食品与浓缩食品使三餐的准备工作更为简化. 这种种的好处足以解释美国人何以能在工作、家庭之外, 还真找到时间参加活动. 美国人从事各种不同的娱乐活动, 许多人并非常热衷政治上、社区工作上、慈善事业或其他事业方面的活动.
这些年来医学上的进步使美国人寿命急速地延长, 1900年出生的小孩可望只能活到47岁, 但是今日的婴儿却可能活到70岁. 寿命的延长加老人的百分比, 1880年. 100个美国人中, 只有3个寿命超过65岁;现在, 这个数目已由3人提高到10人.
美国人是一个好动的民族. 每一年至少有五分之一美国人搬家. 他们很可能只是为了换个大一点的房子, 或者夫妻俩被主管调任到别的城市. 或者, 如同早期的拓荒者一样, 他们只是为了到另一地区去寻找新的生活方式与机会.
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活跃在保龄球、棒球、高尔夫球、网球以及其他运动场上. 许多人热衷参加职业选手与业余选手一同竞争的比赛. 每年有数百万的美国人选读各式各样的课程, 以增加学识与见闻. 还有些人则选择一些音乐、摄影、集邮、绘画之类的嗜好. 更有许多人把他们的休闲时间花在当地的政治活动上或在社会服务机构中作事.
美国人都殷切地期待假期. 二十年代, 雇主们开始接受新观念, 就是让他们的雇员们每年都有一个照付薪资的假期. 今日, 几乎所有的工作者, 无论在公司或工厂, 每年都可以得到一个长达两星期的假期. 有些雇员甚至可以有三星期, 或者更长的假期. 每年夏天, 成群的美国人收拾行装, 前往各个不同的娱乐区. 愈来愈多的美国人利用他们的车子露营, 或者利用旅行拖车带全家到休假的目的地, 许多家庭在外面露营几天或几周. 空中旅游更使美国人可以方便地选择在美国境内不太远的地方、甚至到其他国家渡假.
选择来美国读书非常巧合,我的高中成绩还不错,也应该能考入比较好的国内大学,不过我更喜欢追求挑战。正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本科三年级的刘楠很是自信,高中时同学都爱拿‘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故事激励自己,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出国留学,从此就踏上了‘不归路’。
每天都准备高考的感觉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专业是到学生大二、大三时才决定。所以前一两年,刘楠上各种不同的课来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也上一些很有意思的课来充实自己。伯克利有一系列的课程叫decal,是由学生自主设计命题来教另外的学生,主题都非常有意思。譬如之前在网上热炒的‘三国杀’课、哈利波特电影研究课,还有教你在学校的钟楼敲钟等。刘楠说,大一时我上了‘广东话’和‘领导力’课程,通过这两门课,倒是在繁忙的课业中找到了乐趣,平时则有种‘每天都准备高考的感觉’。
在创业活动中丰富自己
伯克利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学校大概有3000多个社团,每天有各种主题活动。刘楠大一时加入了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刘楠高兴地告诉笔者,中国驻旧金山领事馆的老师都非常关心他们的发展,也经常邀请他们到领事馆去参加活动。
喜爱中餐的吃货
美国的生活如何刘楠告诉笔者,当然没有国内的好,因为一个人生活,衣食住行都要自己安排,但因为个性独立,没有遇到太大问题。因为之前经常看美剧,差不多1个月,刘楠就适应了环境。
虽然伯克利的餐饮业非常有特色,但刘楠最喜欢的还是中餐。伯克利这个城市推崇本地餐饮业,市中心街头很少能发现各种餐饮连锁店,这跟国内大城市基本都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样子不同。我自诩自己为一个‘吃货’,但最喜欢吃的还是中餐。加州的华人特别多,中餐味道也很地道。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吃货’,大家没事时会开1个多小时车去旁边的城市吃火锅、烧烤,每次吃到时都感觉特别幸福。刘楠开心地说。
美国文化跟英国文化,甚至欧洲文化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英国度过的两年让我见识到了大多数英国人传统的保守和严谨,而相比较之下,美国人则更为随意,崇尚个性和自由。尽管一些美国人的外表可能极其平常甚至邋遢,但是这并不意味这他们是平庸的泛泛之辈。在耶鲁,与你一齐上课的同学,住在你对门的朋友,甚至是睡在你上铺的兄弟,这些身着宽松t恤,脚蹬着人字拖,每天在你眼前来来去去的同龄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自己的故事事。如果有机会坐下来,与他们海阔天空地畅谈一番,你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地了不起,那么地令人敬佩和景仰。
sarah stillman:其貌不扬的愤青
我与sarah stillman的初次相遇是在一堂经济课上,就在教授滔滔不绝地讲授有关效率的知识时,这个看上去再平常不过的女生不断站起来提出有关劳工的问题。她一张口就如同竹筒倒豆子一般,观点皆掷地有声,言语间夹带着对自由贸易的强烈不满,在她看来,自由贸易的广泛施行会给大量劳工带来不公平的待遇。她尖锐、激进的言辞和对社会现状的愤怒,立马让我把她与乐衷于纸上谈兵的理想主义者划上了等号。然而经过耶鲁这三年我与她的接触,在餐厅的闲聊,在课下的交流,我才发现sarah远不止一名愤青那么简单,她不仅是一个有想法的学生,更积极地将自己的理想付诸于实践。她早在15岁时就出版了自己的着作《灵魂深处:一个寻找自我的女孩》(soul searching: a girl’s guide to finding herself),帮助处于青春期的女孩们探索自身存在的意义,现今这本书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了三万,并且被翻译成了五种语言。在耶鲁时她创建了一项监狱辅导计划,为囚禁于最高安全级别监狱的犯人提供写作课程;她独立执导并拍摄了一部有关芭比娃娃和幕后制作者的纪录片;她还就当前中国和拉丁美洲女工的生存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且积极投身维权事业,致力于为她们争取平等权益。在学业方面,sarah也不是盖的。她用四年完成了人类学的本科和硕士学习,gpa达到了3.95(也就是说她的每门课基本上都是a),最终以荣誉生(summa cum laude)毕业,与她比起来,我毕业时的3.80的gpa就只能算是泯然众人矣。在这里要先说明一下美国大学的毕业奖励制度,荣誉生分为三种,cum laude, magna cum laude和summa cum laude,而获得这些荣誉称号的难度也依次递增,summa cum laude代表成绩位列前5%的学生,magna cum laude则是颁发给接下来的10%的学生,而cum laude就表示再接下来的15%。sarah荣膺summa cum laude,代表着她大学四年一直以来都是耶鲁最优秀、最精英的学生。sarah还是国家级比赛的常客,她在2005年的elie wiesel国家伦理论文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最后把5000美元的奖金捐给了受到卡特里娜飓风侵袭的灾民。从耶鲁毕业之后,sarah荣获享誉全美的马歇尔奖学金(marshall scholarship),这项创建于1953年、历史悠久而又竞争激烈的奖学金项目让sarah有机会进入世界着名的高等学府—牛津大学深造。这名优秀的女生,将在这座百年名校,攻读文化人类学的博士学位,继续她关于全球化对于不同性别劳工影响的研究,包括血汗工厂、性虐待以及劳动剥削。
brandon wai:瘦骨嶙峋的东方不败
brandon是住在我对门的亚裔兄弟,不过我第一眼看到他时,实在是不能把眼前这个瘦不啦叽、口齿不清的男生和传说中耶鲁最好的网球选手联系起来。当时我们这层楼只有两个房间(suite),所以我在宿舍里进进出出时,总是能在走廊或者门厅里与他相遇,而因为共用浴室的关系,我在bathroom也能瞅见他。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好像是恍恍惚惚、没有睡醒的样子。正式开学之后,我才发现brandon居然是我们学校风头最劲的网球选手,他连续两个赛季都是耶鲁网球队的头号选手,在 2006-07赛季还担任了学校网球队的队长,是耶鲁历史上第一个连续两年荣获年度常青藤联盟选手 (ivy league player of the year)的运动员,并且在与其他常青藤学校选手交手的过程中保持不败纪录,更曾经代表常青藤联盟参加ncaa锦标赛。而在进入耶鲁之前,brandon 在网球方面的表现已经十分抢眼,在2002年,他在美国网球协会少年巡回赛(usta junior circuit, 16 &under
division)16岁及以下级中,勇夺单打第三,双打第二。我在耶鲁的这三年,随便翻开哪期《耶鲁每日新闻》,风行耶鲁校园的学生报纸),都可以看见他矫健的身影。虽然我参加过不少体育项目,可在这位所向无敌的高手面前,也只能自惭形秽了。
dorothy finnigan:浪迹天涯的女版徐霞客
dorothy 是一个矮矮小小的女孩,慈眉善目,一天到晚都在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参加的活动数目更是跟我有得一拼。她人不出众,貌不惊人,初见她时,我就把她定格在了典型的美国女孩。直到一次她在学校万圣节的演出上表演了一连串令人惊羡的杂技,我才意识到她可不仅仅是一个乖巧热心的美国甜心。随着我与她逐渐熟络起来,我恍然发现,她瘦小的身躯背后居然隐藏着那么丰富多彩的经历与故事。dorothy的爸爸是嬉皮士(hippie),擅长各种杂技,她从小就和父亲一起,开着车巡演美国各地,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得到了老爸的真传,掌握了不少杂耍的技巧。在高中毕业之后,她向父亲要了300美元,买了一张飞往阿姆斯特丹的单程票,开始了环游世界之旅。这一路走来,她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欧洲的荷兰、德国、瑞士、列支敦士登、意大利、奥地利,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的巴厘岛、泰国、菲律宾、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要是荷包见瘪,她就在当地施展自己的特长,表演杂技,小有收入之后又继续上路。我的很多朋友和同事都和我开玩笑说,我从小到大去过的地方可以绕地球一周,因为我在马来西亚和英国求过学,到了美国之后从东岸的耶鲁到了西岸的斯坦福,现在又来到上海工作,可跟她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我的旅程实在是算不了什么。
我们往往会觉得,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十分突出,别的方面就会相对逊色一些。直到进入耶鲁学习,我见识到了各式各样优秀的学生,才意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原来一个人完全可以在每一方面都表现得十分出色。我们以为别人有瑕疵,那只是因为我们在意识到别人的卓越时产生了不安全感。耶鲁的这段生活,教会了我,这个世界上其实存在着各个方面都突出的牛人,也让我明白,不要为自己的不足找借口。
对于每一个初到休斯敦的新居民来说,衣食住行自然是最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而对不少年轻人来说,寻找一处安家落户的居所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留学生来自异国他乡,刚到休斯敦人生地不熟,最关心如何能找一个价格合适、环境不错的出租公寓。针对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一些中国留学生,了解到了一些他们在休斯敦租房的经历。
租房随便填表痛失定金
26岁的nancy毕业于加州一所大学,在休斯敦已有两年。作为留学生,她到休斯敦之前一直住在亲戚家里,没有独自租房的经验。她苦笑着说:现在想来,还是有点难以理解。自己第一次租房,就因为美国人一板一眼,自己就损失了250美元的租房定金。
nancy分享了她第一次失败的租房经历,希望后来者不要重蹈覆辙。
据nancy介绍,她当时独身一人到休斯顿寻找工作机会。刚开始,她借住在朋友家中,虽然朋友及其家人非常热情,但她总希望能有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因此,来到当地不到两个礼拜,她就上网浏览,寻找价格合适的出租公寓。
nancy说:我从学校毕业后,还不确定自己是否能找到工作,因此我的另一手准备是继续报名读书。但没想到正是这一打算,让我在递交了租房申请表后,不仅没有获得入住许可,还失去了一笔定金。
她告诉记者,因为当时她的求职申请还没有得到任何音讯,所以,她决定先报名读书,继续保持自己在美国的合法身份。当出租管理员问她的身份信息时,她选择的是学生。因此,对方要求在来取钥匙入住当日,提供所属学校出具给国际学生的i-20证明。
nancy有些遗憾地说:当时我也有些犹豫,是不是再等等看,也许就能找到工作了,然后再来租房也可以。但是,租房管理员说,他们的公寓很受欢迎,也许过几天就没有空房间可以出租了。于是,nancy很快填完了相关表格,并支付了押金。
没想到的是,没几天,我就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我到租房管理员那里解释,因为有了工作,我不打算读书,所以没办法提供i-20了。可她们的回答是,既然如此,你没办法提供我们要求的书面文件,是你自己打破约定,所以你不能成为我们的租户,并且250美元的押金也不能退回。
在同管理员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她问自己能否用有全职工作的身份入住,对方给予的回答是:你的申请表上说你是学生,所以只能用学生的身份来入住。
实在没办法了,nancy干脆好好利用这次机会,仔细地询问了办理租房的相关手续,其中一条是全职工作者要提供半年以上的薪水证明,因此,就算nancy换一家公寓,还是不能成功入住。
事后,nancy由衷地感慨:在美国,做任何一个决定、缴付任何一笔定金前,一定要把所有的条条框框了解清楚,不然,真的会有花钱买教训的情况发生。
如何适应美国的生活环境如何了解美国的风土人情让我们来听听留学专家给大家的几点建议吧。
1.了解所处的城市及周边环境:到了美国后,可以在周末或是没课的时候出去走走,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有助于你更好地在这座城市生活和学习。
2.尽可能多地参加社团活动:美国高中有许多社团,他们会定期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多与他们交流,能促进同学关系,提高你的社交能力和口语能力。
3.了解美国的法律制度:例如曾有留学生将宠物放在汽车里,导致宠物窒息而死,最后被以过失导致宠物死亡的罪名告上法庭,这与我们中国的法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要了解美国的法律制度,建立法制观念,防范下意识触犯美国的法律。
4.要学会独立生活:到了美国,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就要学着独立生活。要养成自己洗衣做饭、收拾房间的好习惯。并锻炼自己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小菜,一方面可以结交到美国当地的朋友,另一方面也能让在中国的父母放心。